该样在在T2谱上呈三峰分布,其中裂隙或大孔的峰较明显,其他两个峰较小,峰与峰之间存在明显的波谷,恰好反映了孔隙结构的不均匀特征(图7a),核磁共振结果与恒速压汞结果符合较好。图23为该样恒速压汞孔喉分布结果与核磁共振孔径分布结果对比图,两者的对应性也较好。
核磁共振:与T2弛豫时间紧密相关,尤其在中到大孔径上表现出色。低温纳米法的加入,使得它能深入探索纳米级孔隙世界。操作便捷性与风险考量:压汞法虽然成熟,但汞的危害性不容忽视;气体吸附实验耗时较长;而核磁共振以其无损、快速的特点,直观呈现真实情况,但需谨慎操作。
另外,采用核磁共振T2分布计算的微孔和小孔(0.1μm)比例的误差以LINSA号样最大,在20%左右,其他样品的误差一般都在5%以内,其中SH3和YQ2K15-1两个样品的预测结果与压汞实测结果非常接近,误差非常小。
用磁共振的开展查验,它显像主要参数多、另外扫描仪速度更快、检验结果的组织屏幕分辨率也高,相较别的方式,图象也更清楚。磁共振能够查验出不容易发觉的初期变病,因而是如今初期筛选肿瘤、心脏病及脑血管病的关键方式。
表2 基于不同模型的核磁共振渗透率计算结果 2 SDR模型 SDR模型有多种变型形式,其中应用最普遍的表达式为:煤储层精细定量表征与综合评价模型 式中:Φ为核磁孔隙度或水测孔隙度,%;C3为待定系数;T2g为T2分布的几何平均值。
T2flair高信号提示组织内含水量增加。主要是结合水,如异常或正常病理过程或组织成分。枕叶有稍高信号应该是正常表现,尤其是儿童。可以观察半年至1年,如果没有其它不适可暂不用治疗。斑点状T2高信号在大脑一般提示多发性腔隙性梗死,如果没有明显自觉症状以及没有较大梗死灶,都不会有问题。
根据毛细管作用原理,利用汞对岩石的非润湿性,在不同的外力作用下克服岩石孔隙的毛细管压力,把汞压入岩石内各对应的孔隙中,进而绘制出压力与汞饱和度的关系曲线,进而计算岩石中孔隙大小分布及其有关特征参数。样品要求 (1)样品须经过除油处理,表面平整光滑,直径大于20mm、长度大于25mm。
压汞仪的工作原理基于毛细管原理,通过施加不同压力,测量汞在多孔材料中的上升或下降,从而推算出孔径尺寸。这种技术不仅能测定单个孔的大小,还能绘制出孔径分布曲线,为我们揭示材料微观结构的全貌。如AutoPore IV 9500 V09型压汞仪,凭借其高性能和自动化特性,成为实验室中的得力助手。
毛细管压力 在毛(细)管中产生的液面上升或下降的曲面附加压力就称为毛(细)管压力,它是研究岩石孔隙结构及岩石中两相渗流所必需的资料,也是油层物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测定岩石毛管压力曲线的方法很多,但目前最常用的主要有三种:半渗透隔板法、压汞法和离心法。
压汞仪的汞能回收 工作原理 9310型压汞仪工作原理:通过加压使汞进入固体中,进入固体孔中的孔体积增量所需的能量等于外力所做的功,即等于处于相同热力学条件下的汞-固界面下的表面自由能。
汞对大多数固体材料具有非润湿性,需外加压力才能进入固体孔中,对于圆柱型孔模型,汞能进入的孔的大小与压力符合Washburn方程,控制不同的压力,即可测出压入孔中汞的体积,由此得到对应于不同压力的孔径大小的累积分布曲线或微分曲线。
它的原理是利用气压平衡原理,通过在固体样品上施加一定压力,使汞液进入样品孔隙中,测量吸附汞的体积,从而计算出孔隙度和比表面积。而测汞仪则通常用于测量液体的密度和表面张力。它的原理是将汞液注入一定容积的容器中,通过测量液面高度的变化,计算出液体的密度或者表面张力。
压汞仪的工作原理基于毛细管原理,通过施加不同压力,测量汞在多孔材料中的上升或下降,从而推算出孔径尺寸。这种技术不仅能测定单个孔的大小,还能绘制出孔径分布曲线,为我们揭示材料微观结构的全貌。如AutoPore IV 9500 V09型压汞仪,凭借其高性能和自动化特性,成为实验室中的得力助手。
1、从碎屑岩储层压汞参数的各种相关关系图可以看出,孔喉均值与排驱压力、歪度、分选系数呈正相关关系,与渗透率和孔隙度呈负相关关系;最大孔喉半径与渗透率呈正相关关系;平均孔喉半径与孔隙度、渗透率均呈正相关关系。
2、从图10 可以看出:当主流喉道半径大于1μm 时,渗透率大于1×10-3μm2;当主流喉道半径小于0.5μm时,渗透率大概小于0.5×10-3μm2。如果以喉道0.5μm为界限,那么也就是说,渗透率在0.5×10-3μm2到1×10-3μm2的储层还是有开采价值的,当然这取决于其可动流体百分数的多少。
3、稳态法 将岩心放入试验容器中,施加一定的压力差,使流体在岩心中稳定流动,然后测量流体通过岩心的体积和时间来计算渗透率。压力脉冲法 将岩心放入试验容器中,施加一个短暂的高压脉冲,使流体在岩心中迅速流动,然后测量流体通过岩心的体积和时间来计算渗透率。
4、微观孔隙结构的特征是造成孔隙度、渗透率等高低的本质原因,微观孔隙结构往往是宏观上决定油藏产能和开发效果的重要因素,研究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对认清微观本质以及宏观的开发效果都有重要的意义。
5、要全面、综合的评价碎屑岩储层,不仅需要考虑其储集物性,而且还应考虑它的有效厚度、生储盖组合及含油气性等。但是衡量油、气储集性能好坏的最基本标准还是储层储集空间的多少及其相互连通情况,即孔隙度和渗透率。